我國碳纖維產業具備崛起的主觀和客觀基礎。基于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在國防和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我國軍用裝備更新換代和以風電為代表的民用領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碳纖維旺盛內需,與海外供給的收縮和不確定性形成鮮明反差,也為我國碳纖維產業的國產替代之路奠定了客觀基礎。
從制度層面來看,我國已將碳纖維列為國家重點支持的新興產業,并于2015年起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產業支持政策,為碳纖維行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從公司層面來看,下游行業對國產替代產品的接受度不斷提高,同時各廠商的技術工藝、產品性能及產業鏈整合能力持續加強,國產碳纖維產品具備“提質、增量、降本”的主觀能力。
資金、政策扶持,我國碳纖維產業化成效初顯。我國碳纖維研究與日本同時起步,但受制于自身研發基礎與條件薄弱,而日美等國又對相關核心技術進行壟斷與封鎖,我國碳纖維研發項目幾近停滯,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整體落后于國外。
碳纖維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實現軍用和民用關鍵裝備的自主可控,自2000年至今,國家密集出臺多項專項資金和產業政策來支撐碳纖維產業的發展。經過十余年的建設和研發,我國碳纖維打破了國外技術、裝備封鎖,產業化取得初步成效。
一方面,國家專項資金支持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化生產及應用,已累計支持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化項目百余項,支持范圍覆蓋了碳纖維、碳纖維復合材料及制品應用的全產業鏈,奠定了我國碳纖維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產業壯大的發展基礎和物質保障。
另一方面,國家及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產業支持政策,明確高性能碳纖維行業的發展重點和目標,持續引導并提升相關的生產和應用技術。此外,科技部、財政部等國家部委通過“973計劃”、“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等多項科技計劃,支撐高性能碳纖維行業的基礎研究、產業化及工程應用。
在中國當下,在碳中和的宏觀目標和政策環境下,碳纖維索纜替代鋼索將減少碳排放,這是政策的需要。碳纖維行業已經列入十四五計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屬于發展確定性行業。同時,國家“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到要推動CFRP及其新結構的應用。(來源:網絡)